报道】2024 年 5 月,比亚迪推出第五代插电混动技术,简称 DM。新技术的最大亮点,是进入 2 时代——百公里亏电油耗 2.9 升,综合续航超过 2000 公里。为了让人们了解它,8 月 9 日,比亚迪在北京举办技术讲解会,在实地感受环节中,我和同伴以 2.03 升的成绩,获得第 1 名。
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,拥有相当不错的业绩,尤其 2020 年推出刀片电池后,势头强劲,销量持续看涨。
但是,任何事物都是多元的。电动车的优势与弊端,同样显而易见。以目前的技术水平,如果强行推广,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,多干年后的人们,恐怕就要遐想:如果能发明一种液体,往车里一放,就能跑上七八百公里、甚至 1000 多公里,能耗不会因为车速快而陡增,储备也不会因为气温低而骤减,那该多好。
所以,这种神奇的液体——燃油,在相当长的时间里,不会消失,它将与电池并存,满足着不同需求。
毕竟,不是所有人买车都是为了日常通勤,尤其北、上、广等大城市,开车上班,往往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儿,每天的停车费,少则七八十,多则过百。对于他们来说,买车主要是为了便利与乐趣——近郊购物、节假日出游,等等。而这种需求,续航里程显然更重要。
与纯电相比,我认为插电混动更有优势,它可以上绿牌,享受新能源的政策优惠,另一方面,又能避免纯电的里程焦虑与冬季尴尬。
比亚迪是在 2008 年首次推出插电混动的,据说是全世界的首款。到了 2021 年,就已经发展到第三代。据厂家数据,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是 3.8 升,最大综合续航超过 1200 公里。
当时,我在北京郊区,参加过一次节油驾驶比赛——驾驶秦 PLUS DM-i 冠军版,行驶 78 公里,历时 2.5 小时,平均时速 31 公里,全程开空调,最终仪表显示百公里平均能耗 2.6 升—— 2.4 升的油耗 +0.6 千瓦时的电耗,获得第 1 名。
2024 年 5 月,比亚迪又推出第五代插电混动技术,亏电状态下的百公里综合油耗是 2.9 升,最大综合续航 2100 公里。首批搭载它的车辆,是秦 L 和海豹 06,起步价 9.98 万元。
随后,比亚迪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技术讲解会,让更多人能有机会亲身感受这款油耗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,综合续航是燃油车 3 倍的新技术。8 月初,讲解会来到北京,在活动中,首先安排大家 2 人一车,实地体验。
用于体验的车辆,分为秦 L 和海豹 06。有趣的是,分配给我的,依然是秦——这是辆秦 L,与上次比赛当中的秦 PLUS,在空间、配置等方面,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出发地与结束地,都在加油站——出发时,把油加到最满,返回后,再次加到最满,通过加油量,便可得知实际油耗,这样的做法,比单纯看仪表,可能更准一些。
按照导航,途经六环路、南中轴路、京台高速等,回到加油站,共行驶 106.4 公里,平均时速 39 公里。此时,仪表盘显示电量剩余 15%(出发时是 17%),综合油耗 2.0 升。
将油再次加满——不是跳枪,而是把油加到 嗓子眼 ,加油量 2.09 升。
主办方按照既定公式计算后,我们驾驶的 A6 号车,最终成绩是 2.03 升。
虽然得了第 1 名,而且是第二次获得第 1 名,很开心,可还是略有遗憾——我最初的想法,是把油耗开到 2 升以内,比如 1.9 升。
当然,节油驾驶与日常驾驶是有区别的,起码我不会像平时那样动辄踩地板油。在控制车速、预见性驾驶的前提下,再加上路况好,油耗自然会低一些,但要做到如此之低,百公里才两三升,更为重要的因素,是技术。
由 1.5 升发动机、电混系统、功率型刀片电池、交直流车载充电器等组成。
就拿我试驾的这辆秦 L 来说,刀片电池的容量分为 10.08 和 15.87 千瓦时,百公里耗电 11.1 和 13.6 千瓦时,纯电续航分别为 80 和 120 公里,这是 CLTC 标准,如果按 WLTC 标准的线 公里。
燃油部分,油箱容积 65 升,百公里综合油耗 1.36 升 /1.11 升;亏电状态百公里综合油耗 3.8 升 /3.98 升(均为 WLTC 标准)。
比亚迪插混技术的主要特点,在于以电为主,即使踩地板油,负责驱动的,主要还是电动机。此前听厂家技术人员说,就连电池的电量到了下限,电驱占比仍高达 81% ——此时采用串联模式,依靠发动机发电,然后用电驱动。
新技术主要是三大架构的提升—— 1,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;2,全温域整车热管理架构;3,智电融合的电子电气架构。
1,插混专用高效发动机,通过 16:1 的高压缩比、高滚流气道、催化器前取气、智能分体冷却、智能可变润滑等技术的作用下,热效率高达 46.06%。
2,EHS 电混系统通过极致的结构设计,包括电机当中的超薄硅钢片和分段磁钢,冷却系统当中的机械泵与电子泵双泵耦合等,功率密度提升 70.28%,综合工况效率 92%。
3,插混专用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是 115 瓦时 / 千克,提升 15.9%。放电倍率提升提升 33%,回馈倍率提升 20.3%。
4,交流慢充从 3.3 千瓦提升至 6.6 千瓦,充电时间缩短 60%;直流快充从 30% 充至 80% 最快 21 分钟,时间缩短 36%;对外放电从 3.3 千瓦提升至 6 千瓦。
5,搭载 12 伏磷酸铁锂小电池,自身重量仅为 2.2 千克(铅酸蓄电池 12 千克),充放电功率 94%(铅酸蓄电池 85%),自放电消耗 0.02 千瓦时 / 月(铅酸蓄电池 0.1 千瓦时 / 月),无重金属污染。
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发动机仓热管理、乘员舱热管理和电池热管理,新技术将原来的各系统独立,变为整体架构,从而让车辆在高温环境下,能耗最高节省 10%,在低温下最高节省 8%。
此前,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采用直冷技术,与竞品相比,具有路径短、效率高和能耗低的优点。而在第五代插混技术中,采用的是第二代直冷技术,均温性能提升 45%,能耗降低 34%。它还具备脉冲自加热技术,依靠电池——电容——电池的路径,迅速从内部提升电池温度,升温速度提升 60%。
乘员舱方面,夏季从 55 摄氏度降至 26 摄氏度,仅需 12 分钟,高温制冷节能 0.13 升 / 百公里;冬季从零下 20 摄氏度,升至 20 摄氏度,仅需 9 分钟,低温制热节能 0.07 升 / 百公里。
在这个部分中,采用控七合一,从而做到功能复用,功率密度提升 18.3%。芯片部分采用集成方式,让 VCU(电压控制单元)和双 MCU(电机控制单元)三脑合一,芯片算力提升 146%。
但是,汽车是个货真价实的技术活儿,正因为有这些看上去比较枯燥的东西,才能做出一辆真正的好车——让您开着很舒服,动力很好,很平顺,同时又很节省。
2021 年 1 月,比亚迪推出超级混动技术之后,我参加过一次节油驾驶比赛,获得第二名。
2023 年 9 月,比亚迪以 油电同价,颠覆燃油 为主题,在北京举办节油赛,这是我第二次接触比亚迪,是辆秦 PLUS DM-i 冠军版,最终,以油耗 2.6 升的成绩,获得第一名。